疫情爆发以来,“企业破产”“员工失业”的信息层出不穷,职场环境的负面消息袭来,许多人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心态却一不小心“感冒”了。
前段时间,有机构曾发布了一份《疫情心理健康报告》,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易怒、焦虑及轻信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过度应激反应。随着复工复产,人们又担心在通勤途中或工作过程中被感染。
面对再次来袭的疫情,面对种种不良情绪,企业老板和员工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科学应对?
潮水退去,谁有没有穿底裤一看便知
2020年2月12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曾联合发布了《关于因防控疫情推迟开学企业职工看护未成年子女期间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通知内容如下:
一、需要在家看护的未成年子女是指,因中小学和幼儿园推迟开学,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在家看护的未成年子女。
二、需要在家看护未成年子女的职工,应当落实请假制度。
三、企业可以安排职工在家看护未成年子女期间,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方式完成相应工作;可以安排需要看护未成年子女的职工采取错时、弹性等灵活计算工作时间的方式,提供正常劳动;可以实施灵活用工政策,综合调剂使用年度内的休息日。
四、鼓励职工和家庭成员在防疫工作的特殊时期,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家庭中有长辈能够看护孩子的,优先请长辈看护,让职工安心工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试问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按照上述通知的要求去做、去落实?俗话讲:“潮水退去,谁有没有穿底裤一看便知”。市场环境好、生意好做的时候,只要稍加努力企业便可有钱赚。职场人员不说大富大贵,但也能够过得不错。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今非昔比,一切都充满了未知,在企业自顾不暇的时候,可能对企业员工的照顾有时候就会力不从心。
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必有好结果
疫情之下,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的那个人。一个优秀的员工,就是在黑暗中燃烧自己的那个人。具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都是有积极心态的人。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就不会有什么困难能够把我们达倒。
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敌人并不是外部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态。管理者需要能够激励和唤醒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员工需要能够支持和认同老板的态度与决心。两方要做到这一点,积极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做到平和、平静地对待疫情
疫情期间,我们也要合理分配自己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一定要做到劳逸结合。
居家办公的时候,一定要把工作和家庭分开,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该工作的时候就认真投入到工作里。该休息的时候,就一定要放下手中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当我们专注地做好每件事的时候,当我们享受难得的家庭生活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得平和起来,情绪也会平稳很多。
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保持良好心态
要学会适当的接纳。接纳好的消息,也要消化不好的消息;接纳自己的正面情绪,也要敢于面对负面情绪。同时,学会适当宣泄,宣泄压力可以减缓事件对人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倾诉,适当运动,听轻音乐,甚至是哭泣来宣泄自己的压力。
千万不能态度消极,得过且过
公司收入减少,老板不能自暴自弃。员工收入少了,则不能过河拆桥。
收入减少,有时候意味着工作量随之减少,能偷懒则偷懒,心里觉得反正做多了也就这么多收入,何苦为难自己呢?每天感觉像在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期盼着国情的改变,等待着行业的复苏,自然收入也就恢复从前,总而言之不能让自己吃亏,拿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样的态度千万要不得。
因为疫情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让许多企业老板和员工倍感压力。不同的人对待不确定性的反应也各不相同。那些对不确定性事件适应能力较低的人,通常也更不具备韧性,更容易陷入情绪低落、负面情绪,以及焦虑情绪。人生在世,没有人能事事随心所愿,我们影响不了”大环境“,只能学会改变自己的心态。